
【本文摘要】 目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主要圍繞存貸款、財務收支、利潤三個方面的計劃展開,側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一、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的現狀分析
從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的現狀來看,其正處在從傳統的財務管理向現代財務管理轉型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依法穩(wěn)健經營,建立了科學的財務管理分析指標。農村信用社引進開發(fā)了一些現代化管理手段,通過建立“存貸款業(yè)務統計分析表”、“經營指標考核情況表”、“營業(yè)費用情況表”、
“財務收支分析表”等一系列財務報表,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計算、分析、預測和決策,對信用社籌資管理和資金運用起到了有效的調節(jié)和引導作用。其中,固定資產的指令性計劃管理保證了農村信用社的固定資產保持在上級主管部門控制的指標之內,有效控制了固定資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引進的綜合費用率管理將費用與財務收人掛鉤,費用額較有彈性,較之不管信用社是盈是虧、財務收人是多是少的“費用定額管理”更靈活、有效。
2.以財務決策為中心的現代財務管理機制還沒有形成,財務管理仍然屬于以計劃為中心的傳統管理。目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主要圍繞存貸款、財務收支、利潤三個方面的計劃展開,側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很少涉及。即使涉及,也往往由于缺乏科學的方法,造成計算結果與實際誤差太大,因而不能追蹤千變萬化的實際業(yè)務發(fā)展情況,達不到動態(tài)管理的目的。而且,數量指標分析運用相對較少,主要是針對人民銀行監(jiān)管辦下達的五項指標進行考核,尤其是費用支出的考核指標單一,僅有“綜合費用率”一項。雖然它比費用定額管理前進了一步,但仍不夠科學。
3.內部財務管理不嚴格,體現為有章不循、違章不糾、管理松懈。這主要表現在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實施辦法》執(zhí)行不到位上。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抵貸資產處理不當。
近年來,隨著經營業(yè)務不斷擴大,借款人或擔保人因無力以貨幣資金償還貸款而以資產抵償貸款本息的情況大量增加,農村信用社由此取得的抵貸資產也就增多。農村信用社在取得
抵貸資產時,往往賬務處理不當,使“待處理抵貸資產”科目成為農村信用社轉移不良貸款的“避風港”。《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實施辦法》第五十三條規(guī)定:“信用社取得的不能當即變現的抵貸資產,應根據其計價價值的大小,沖減貸款本金與應收利息。其中,沖減貸款本息不足的,不足部分作為呆賬或壞賬。按規(guī)定進行核銷;沖減貸款本息有結余的,結余部分暫作為信用社的負債,待抵貸資產變現后再按借貸雙方事前簽定的合同或協議的有關約定,作為信用社的當期收人或退還借款人?!钡趯嶋H工作中,信用社在取得抵貸資產時,都是以本金全額計人“待處理抵貸資產”科目,而沒有把不足以抵償本金部分沖減貸款呆賬準備金、所欠利息部分沖減壞賬準備金。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抵貸資產名不符實,價值相差甚遠,使當前利潤反映不真實,增加了信用社的稅費開支,形成了信用社新的風險源。
二、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問題的成因
1.觀念滯后,未能建立起以利潤為目標的財務管理機制。時至今日,財務管理在企業(y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還沒有確立,我國農村信用社也是如此。勤儉辦社的思想較為淡漠,鋪張浪費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本來就很困難的信用社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同時,目前信用社的職工絕大多數是農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子弟兵”,受傳統觀念影響,人員只能進不能出,不論盈虧,工資比照農行執(zhí)行,獎金福利攀比商業(yè)銀行,這種狀況大大降低了信用社的活力。
2.農村信用社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農村信用社現行財務制度函待改進與創(chuàng)新之處有:第一,農村信用社職工教育經費計提,管理辦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第二,農村信用社業(yè)務宣傳
費計提比例欠合理;第三,由于農村信用社機構數量較多,粗放經營,占用了大量不生息資產,并且這些不生息資產大部分是信貸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信用社盈利水平的
提高。
3.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信息是財務管理的基礎,信用社的會計信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附注提供的信息)披露結構的不完備,使得財務制度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會計監(jiān)督認識不到位,以“做好賬、管好賬”為標準的會計工作考核使內部控制如同虛設,有的信用社為完成上級任務、出政績等,不惜采取轉移收人或費用、隨意變更會計報表合并范圍、人為調節(jié)利潤、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報表等違規(guī)手段操縱會計信息。
4.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低。近80%的信用社會計不能準確、及時、合理、完整地反映經營成果,近一半的農金員不能準確計取計付存貸款利息,尤其是相當多的信用社缺乏既懂經營
又會管理的“明白人”。個別信用社主任盲目樂觀,喪失自律意識,濫用手中的權力,濫放貸款,亂支費用。另有相當一部分信用社主任無所適從,業(yè)務處于癱瘓狀態(tài)。管理人員和職工的業(yè)務素質很難獨立承擔起自主經營的責任。
三、提高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水平的幾點建議
1、提高整體經營水平是走出財務低迷的必然保證。當前農村信用社的經濟實力,特別是整體實力,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仍有不小距離。就其所經營的資金而言,農村信用社自身可用于經營中的資金,一是存款,二是各項積累,它在經營中的直接表現形式主要是貸款及轉存央行款債券投資,而有多少以貨幣資金的形式參予經營當中,是保證財務狀況良好的
重要前提。參予經營的貨幣資金占各項存款的比例越大,其整體實力就越強,財務狀況較好的可能性就越大。農村信用社參予經營的資產有不同形式,但唯有以貨幣參予經營的形式才可能帶來利潤,才能保證財務狀況的好轉。如轄區(qū)有2個聯社在1998年至1999年的財務狀況最為艱難時期,參予經營的貨幣資金占各項存款總額分別為9b. S%和98%n,其財務狀況就保持了良好勢頭。兩個年度僅有12%和8%的法人機構出現虧損,大大低于全轄虧損面平均比例;同時,全轄也有2個聯社由于參子經營的貨幣資金占各項存款比例分額太小,約低于全轄近I 8%,其財務經營狀況陷于困境,難以自拔。從財務角度看,參與經營的貨幣資金多、寡,是財務狀況好壞的晴雨表,在今后的較長時期,農村信用社如何提高整體經
營水平,特別是在如何提高參予經營的貨幣資金量方面下功夫,是關系到農村信用社走出財務低迷的必然保證。
2、加強財務制度學習,提高業(yè)務技能。農村信用社各個時期的財務制度,都有內在的
連續(xù)性,要正確理解認識財務制度的要求,就需不斷的學習和再認識。同時要依據市場經濟的變化和要求,把握財務制度的運用;堅持財務制度的運用要有
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和企業(yè)內部的發(fā)展原則。在堅持財務制度嚴肅的同時,切忌死搬硬套,事物是在發(fā)展的,矛盾是在不斷的解決中又不斷的產生的,只有不斷加強學習,領會各個時期的財務管理要求,農村信用社的業(yè)務技能才能充分提高。
3、要嚴格“應收利息”、“應付利息”的考核。農村信用社要實現的利潤如過多的依賴“應收利息”、“應付利息”的使用,顯然有悖它們的內在原理,這需要去重新認識和研究。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及處罰辦法,最大的限度保證“應收利息”、“應付利息”的正確使用。
4、加強力量對“聯營”及縣城法人機構的經營管理。聯營的經營活動是全轄農村信用社營運資金運用的中心,其財務的質量及數量已經左右全縣財務狀況;而縣城法人機構業(yè)務量大,經營競爭激烈,管理手段要求高,其生存和發(fā)展已代表全轄農村信用社的整體管理水平,抓好聯營及縣城法人機構的管理,促使其財務的根本性好轉,就可以極大的帶動全轄財務狀況的好轉,從根本上走出財務低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