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高校學生數(shù)量的日益增多,以及一系列原因引發(fā)的學習、競爭和就業(yè)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困擾,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承受力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針對這種情況,高校也在不斷探索開展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筆者經(jīng)過幾年思政教學及學生管理工作的經(jīng)驗累積,認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尋求思政教育的藝術性,并探索和藝術相結合的切入點。
一、師生互動講求“距離”的人際交往藝術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個與學生溝通、交往、互動的一個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即師生之間保持什么樣的關系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會有利。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往往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其中年輕教師居多,由于年齡和經(jīng)歷上的相近,年輕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很容易發(fā)生身份混淆,導致和學生關系過“近”,即所謂的“哥們兒式”的關系,因為師生間的關系太“近”了,對老師的威信有所影響,所以就會導致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收效并不大;但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太“遠”,學生對老師會有一個生疏的感覺,不會輕易的對老師吐露心聲,也會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這對教師就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即如何掌握和學生交往的“分寸”,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把握師生之間的微妙關系,講求“距離”的藝術,即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太“近”又不能太“遠”。
二、思想政治教育應借助藝術載體,實現(xiàn)“藝術”“思政”互融
藝術最深沉的力量在于撥動人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鳴,使人產生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并且以此激動和感染欣賞者。通過藝術材料來進行感情表現(xiàn)會更直接、更真切、更生動。它作用于人的心靈世界,使人更容易產生最為震顫的心理感受和體悟,從而得以陶冶性情,修養(yǎng)品性。
開展思政政治教育應該是一個由外而內逐步內化的一個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做到“三進”,化為學生由內而外的自覺行動,即經(jīng)歷教師外在教育——學生內心吸收——學生外在行動的過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大多采用說教式的方法,這對于當今80、90后的學生收效不大,且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其中,藝術手段是一個感染性、參與度極高的方面,因此如果實現(xiàn)“藝術”“思政”互導,就會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
所謂“藝術”“思政”互融,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藝術形式,以及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傳統(tǒng)的純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滲透隱性教育之中,開展形式多樣、活潑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就是說,借助藝術的愉悅性,讓受教育者在藝術的熏陶和感染下,產生一種由內而外的作用力,逐漸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和趨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形成自覺接受的主觀行為,發(fā)揮藝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好地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例如,組織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排演主旋律話劇、音樂劇,紅色歌曲的演唱,主題舞蹈的編創(chuàng),愛國詩歌朗誦等等,借助這種藝術載體,通過全員參加的形式,就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感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情感,以達到思政教育的“三進”。
三、在師生溝通上講求“共情”的心理溝通藝術
“共情”也被稱為同理心、同感心、通情達理,是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以對方的標準為參照來看事物,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其思想行為,了解其獨特感受。
“共情”,是打開心結、促進師生有效心理溝通的“金鑰匙”,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是有效開展思想教育的奠基石。 有效的共情應該是師生雙向互動的心理過程,缺一不可。只有教師的共情,沒有學生的共情,往往是教師施愛,學生卻“不領情”;反之,只有學生的共情,沒有教師的共情,就會導致學生有情,教師卻無動于衷。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靈魂與靈魂的交融、人格與人格的對話,師生雙方在教育過程中如果都能共情,又都會共情,那么,心靈溝通、靈魂交融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要做到“共情”溝通,就要求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學生,深入學生內心去體驗他的情緒和想法;二是借助知識和經(jīng)驗,把握談話學生的體驗和學校管理因素、學生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學生反映的問題實質;三是運用談話技巧,把自己的真誠理解和關于學習、生活、交友和做人等方面的建議或措施傳達給學生,以影響學生并獲得反饋。對于談話的學生來說,老師的通情達理使得他感到被接納,并更多地了解了自我,從而心情愉快,使之更容易對老師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困惑,這樣的“共情”對于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和關懷的學生有非常明顯的效果。
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面對80、90后的學生需要學校和教師不斷的更新思政教育的理念,講求思政教育的藝術性,因人施教、因時制宜采取更加形象直觀的教育形式,寓思政教育與溝通之中、寓思政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從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喬春霞.試論音樂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與職業(yè),2008,(2)。
[3]宋亞杰.共情——師生溝通的潤滑劑.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 年12期。
作者簡介:
宮喜芳,廈門演藝職業(yè)學院學生處副處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畢業(yè),研究生學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