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以人為本與高職班級管理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
追溯歷史,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還是近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以及人本主義,再不然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的基本哲學理論,無不體現(xiàn)了一個主旨,那就是都強調了人的重要和人的地位。可見人本思想由來已久。當前,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存在和本質、人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等論述為理論基礎的。它強調要充分認識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要尊重人的這三性,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強調了人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強調現(xiàn)實的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他能主宰自己,創(chuàng)造世界。
(二)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引入高職班級管理的必要性
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的、重要的環(huán)境。一個和諧的班級對學生的成長、成材來說至關重要,而班級管理的指導思想將直接影響到一個班級的健康發(fā)展。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必須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引入到班級管理中來。高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有自身的特點?!督逃筷P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币囵B(yǎng)出這樣的人才,反映在教育管理中,高職院校更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班級的日常管理中則應時刻以這一原則作為指導思想。
二、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的高職班級管理
(一)統(tǒng)一管理思想
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學會生存》,并提出“教會學生學習”的口號,隨之相繼提出了“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求知”、“學會工作”、“學會交往”等口號。這些成為了世界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指導思想,教育改革的焦點始終集中在“學生主體”之上。事實證明,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有力的推動了世界教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解放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使學生擺脫了條條框框的束縛,解放了自我,彰顯了個性。而學生正是班級管理中的人,以學生為主體與以人為主體是相統(tǒng)一的。以人為本,就需要尊重了解學生的需要,理解學生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地位和尊嚴,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從而喚起大學生的自我人格意識,形成主體意識,使其由被動管理成為主動參與,成為班級管理的主體。要達到這一要求,作為管理者首先就要在思想上形成、統(tǒng)一認識,并堅定這一認識,才能在實踐中將這一思想較好的加以運用。學生才能真正回歸自我,釋放本性。
(二)重塑師生關系
在傳統(tǒng)的班級下師生關系緊張甚至對立,班主任與學生之間保持著上級與下級,命令與服從的關系。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了解,更有甚者,班主任一個學期也見不到一次面,直到必要時刻才出現(xiàn)。班主任不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喜好什么,能做什么。首先,師生之間要建立平等的關系,這是基礎。師生之間只有處于同等的地位上,才能順利的溝通、交流與協(xié)作。班主任要從發(fā)號施令的高臺上走下來,融入學生之間,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從學生的正當需要出發(fā),一切為學生著想,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對班級產生家的感覺,使學生由班主任的附庸轉化成班級的主人。其次,師生之間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這是保障。班主任應充分信任、尊重學生,時刻鼓勵學生,給學生以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從認可與鼓勵中找到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的動力。最后,師生之間要相互協(xié)作,這是關鍵。管理是需要雙方協(xié)作才能順利進行的,因此處于管理雙方的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必須協(xié)作。雙方都應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班主任做好指導工作,在必要時給學生以引導。
(三)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
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是班級的中心,是權利的唯一所有者。班干部只是班主任的仆人,是命令的執(zhí)行者。班主任通過班干部對全班實施有效監(jiān)控。班級管理只是部分人在參與,班級是部分人的班級。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就必須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模式。新型班級管理模式的核心應該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班級管理模式,首先應從民主選舉班干部開始。班級需要一個領導的團體,這個團體由有能力,愿意為大家服務的班干部組成。選舉可以采取競選的方式,學生毛遂自薦,公眾投票選舉。其次是制定班規(guī)。俗話說的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由全班同學集體制定的民主的班規(guī)既可以約束學生的行為,即實施了自我管理,又讓學生切實參與到了班級的管理中來。再者是定期召開班會。班會是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平臺。班會的組織由班長擔任,班主任只列席。接著可以組織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我。最后需要定期總結。班干部需要定期向班主任做出總結匯報,如此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工作,更好的為大家服務。
(四)完善評價體系
一個完善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是班級管理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評價的目的和核心在于激勵。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肯定,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從而激勵學生挖掘出他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走向成功與成材。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認為學生的優(yōu)劣取決于是否聽話以及執(zhí)行老師命令的速度及準確性,并且學生的分數(shù)的高低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分數(shù)低則代表能力差、品德差、沒潛力,并且一旦被列為差生的行列將是終身制的,無法翻身。老師不重視,同學瞧不起,許多正當?shù)臋嗬蜋C會隨之剝奪和喪失。因此,要完善評價體系。
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首先要轉變觀念。作為評價的主體的班主任,要全面的,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其次要完善評價標準,引入多元化的評價指標。老的評價體系的主要指標只有一個,就是分數(shù),分數(shù)說明一切。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就必須在轉換觀念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切合實際的,能全面評價學生的評價指標。最后要完善評價方法。評價方法應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進行??v向是和自己比,與上一學期比,從各指標的比較,看是否有進步。橫向是和同班的同學比,通過指標的比較,找到自己在全班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