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yè)的入門課程,也是金融、投資、物流等非會計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理論較為抽象、實踐性和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對于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學習基礎會計課程是對其專業(yè)知識結構的補充和完善;而對于會計專業(yè)的學生,基礎會計則是其非常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該課程掌握程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以及對專業(yè)的興趣。如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以適應高職“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是高職會計類專業(yè)教師探索的課題。
一、高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具體來說,高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教材方面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基礎會計》教材,名稱叫法不一,有的叫基礎會計,有的叫會計基礎,有的叫會計學原理等。在教材編排上,有的教材內容與中職教材差不多,沒有什么區(qū)別,這樣就體現(xiàn)不了高職教材的特色,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清。有的教材不僅介紹工業(yè)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的核算,還介紹商品流通企業(yè)經營過程的核算,成為簡寫本的工業(yè)會計教材與商業(yè)會計教材的拼盤。有的教材不僅介紹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的編制方法,還介紹現(xiàn)金流量表、合并會計報表、中期報表等的編制方法。試想作為一名高職學校的學生,需要掌握這許多高深的理論知識么?另外,現(xiàn)實中有的學生連借什么貸什么都搞不清,還怎么能夠激發(fā)他的興趣去進一步學習這許多高深的理論知識呢?說到底,其實高職學生只需要能夠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就足已,例如,知道借什么貸什么就已很不容易了。
(二)教學方法方面
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上,很多高職學校仍然以會計知識的灌輸為主,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模式,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難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即沿用陳舊的填鴨式、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仍然被大量采用。有些學校對理論教學安排了較多的時間,有的甚至不安排實踐操作環(huán)節(jié),使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jié)。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單獨就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根據(jù)制度加以解釋,常常是滿堂灌,教師感到很勞累,像是在唱獨角戲,因為沒幾個學生在聽,都在說話或是在玩手機;對于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生或以前從沒接觸過會計的學生而言,只是機械被動地吸收會計知識,而缺乏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很難想象教師“所言為何物”,不知其然,自然很難領會其“所以然”了,直接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三)學生方面
由于“生源”質量與普通高校有著明顯的差距,普通大學所需的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是許多高職學生較薄弱的方面。學生基礎理論不扎實,缺乏動手能力,自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理論教學中,由于教學方法單一,理論脫離實際,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較被動,導致學生對理論掌握不扎實,直接影響動手能力,缺乏操作技術。作為會計專業(yè)的入門課程,基礎會計主要講授基礎的會計技術與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認為會計學的方法就是依樣畫葫蘆,簡單重復的錯覺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失去了對基礎會計課程的學習興趣,因此對整個會計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帶來消極影響。但為了能夠考試及格,混個文憑學歷的,學生不得不勉強應付,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四)教師方面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由于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強調的是學生對專業(yè)技能的掌握,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能傳授理論,又能指導技能訓練;既要有較寬的知識面,又要有極強的動手能力,因此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很重要。但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是大學或研究生畢業(yè)就直接走上教學崗位,沒有企業(yè)實踐經驗,對《基礎會計》這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只是照教材講解,未能有效地理論聯(lián)系實際,隨著實踐課的比例不斷增加,很多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對學生實踐教學未能有效進行設計和實施;還有些即使有在企業(yè)工作的實踐經驗,但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教學培訓,不懂得教學規(guī)律,不知如何教學,同樣影響教學質量。
二、高職基礎會計課改思路
(一)課改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內容編排上并不適合高職院校學生,有很多教材對他們來說顯得有些深度且具有一定的難度,畢竟很多學生在剛接觸到基礎會計時,對什么是借,什么是貸,以及借什么,貸什么,都弄不明白的,更不要說教其他的了,因此筆者認為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自編一套適合他們所使用的教材就顯得很有必要。
(二)自編教材及配套習題
薦于目前市面上教材名目繁多、內容混雜而沒有針對性,上海邦德職業(yè)技術學院準備針對高職學校學生特點自編一套適用于他們的教材及配套習題,大致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論部分;第二部分是復式記賬理論知識準備(重點、難點);第三部分是復式記賬具體運用(難點);第四部分是復式記賬實務操作(重點)。前三部分主要是理論教學部分,第四部分是實踐操作部分及綜合實訓部分(含手工賬和會計軟件上機操作)。
(三)編寫課程大綱
既然教材編排有所改變,當然課程大綱也應有所變化,要重新編寫。具體的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序號 內容 講課學時 習題課學時 實習實訓學時 小計
第一章 概論 4 2 6
第二章 復式記賬理論知識準備 6 6 12
第三章 復式記賬具體運用 10 10 20
第四章 復式記賬實務操作 26 26
課時總計 20 18 26 64
(四)采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法
本文提出的課程設計理論主要是:以職業(yè)能力為核心、以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為度,不追求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完整性,而是嚴格按照職業(yè)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選適合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職業(yè)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在實踐動手操作方面,先熟悉手工賬操作,再進行會計軟件上機操作,即教學做一體化: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獨擋一面,頂崗操作,即“教、學、做”一體化的基本教學模式。
(五)完善質量評價體系
1、平時成績:占30%(含考勤、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
2、實踐環(huán)節(jié):占40%(含手工賬及會計軟件的使用情況,若中專時學的是會計類專業(yè)的學生通過了“會計電算化考證”可免考這一環(huán)節(jié))。
3、考試環(huán)節(jié):占30%(采取閉卷形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
(六)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1、課題庫建設,具體有以下方面:
(1)應區(qū)別不同的專業(yè),合理設置試題內容?,F(xiàn)在有很多專業(yè)都開設了基礎會計這門專業(yè)基礎課,但各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對其試題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試題庫可以四種題型(單選、多選、判斷、實務題)為主線,根據(jù)教學內容,按題的難易程度,設立A、B、C三級題組:A為難度最高、B為難度適中、C為普遍常識知識。
(2)吸收會計學科最新成果,更新陳舊過時的內容。曾有人說過:選擇了會計,就選擇了不斷地學習。眾所周知,書本上的知識永遠滯后于實際,如果國家出臺了什么新的政策,例如,2007年出臺了新的會計準則,及2010年提出要征房產稅、環(huán)境稅,還有稅率也有變化等。在教學過程中都得加入這些新的元素進去,當然題庫也要隨之更新。
2、校內實訓室建設。根據(jù)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專業(yè)的特點,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將教室和實訓室合二為一。建立會計實訓室(包括會計手工帳實訓室、會計電算化實訓室)和金融實訓室(模擬銀行柜臺業(yè)務或證券業(yè)務操作軟件),真正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做到“教、學、做”一體化。
3、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膳c會計事務所、銀行、證券公司或各類相關企業(yè)建立長期校企合作關系,安排學生定期進行階段性實習、專業(yè)實習和畢業(yè)頂崗實習。上海邦德職業(yè)技術學院主要與深圳發(fā)展銀行上海分行陸家嘴支行、華西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長期合作。
三、教學設計評價
根據(jù)上述課改思路,進行如下評價:
(一)符合學生認知事物規(guī)律
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基本教學模式,把基本會計理論、基本會計方法的教學合理地嵌入到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符合學生認知新事物的規(guī)律,有利于闡明各種理論知識在具體實踐操作中的運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逆向與正向思維能力,深入理解企業(yè)帳務處理流程。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的基本教學模式,學生在感知真實會計報表、會計賬簿、會計憑證中,消除了對這一會計入門課的畏難心理,激發(fā)了其學習的動力,同時迎合了學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的愉悅感、滿足感逐漸積累。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借貸記賬法,知道應借記什么,貸記什么,讓學生從實操入手(制單、登賬、編表),掌握操作技能,獲得成就感,從而調動其內在的潛能,進而帶著問題來學。
(三)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通過這種教學設計,學生以會計核算技能訓練為基礎,形成了對會計核算程序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在仿真或模擬的會計工作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基本會計核算技能,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方法,增強學生的職業(yè)崗位能力。
參考文獻:
1、曹世鳳.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在高職《基礎會計》中的應用[D].暨南大學,2009.
2、劉東輝.高職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探討[J].大眾科技,2009(8).
3、蔣洪平,韓凱,劉秀麗.淺析高職基礎會計教學改革[J].科技教育,2009(14).
4、李海波.會計學原理——基礎會計(第14版)[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
5、高建寧.會計學原理與案例(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